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理论之中国美术简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景泰蓝
【答案】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独特工艺品。这项工艺于明代景泰年间最盛,而且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其特点在于形、饰、色的结合,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国宝“京”粹。
2. 小景山水
【答案】小景山水是北宋流行的山水样式。它以表现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的小景见长。作画多是小轴,很秀雅,也很有情趣,引人人胜。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之外别开新境,使现实可居的世界变得清丽可善,受到宫廷贵族与文人骚客的欣赏和喜爱。代表作品有惠崇的《溪山春晓图》和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
3. 永字八法
【答案】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义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耀,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碟,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4. “二王”
【答案】“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有《兰亭序》、《官奴帖》、((姨母帖》等。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代表作有《鸭头丸帖》、《洛神赋》等。
5. 松江派
【答案】松江派又名“华亭派”,是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以沈士冲为代表的称“百间派”和以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他们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6. 南北宗论
【答案】南北宗论是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7. 顾恺之
【答案】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篇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8.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阔,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支主干,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最能代表仰韶文化的工艺水平的是制陶业,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二、简答题
9. 《洛神赋图》是何人所作? 有何特点? 简述之。
【答案】《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的绘画珍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画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堪称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其特点表现在:
(1)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
(2)人物安排方面,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画家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画中人物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其中人物的头部描绘得最为细致,而头部中的眼睛刻画更是传神。从而反应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神气。
(3)山川景物描绘上,以装饰性手法处理,一方面使画面连成一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
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10.简述宋代绘画有什么特征?
【答案】宋代绘画是指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在宋代,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1)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2)宫廷绘画兴盛。宋代多数帝王都很重视画院建设,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使得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3)文人画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绘画多寄兴抒情,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竹石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艺术上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
(4)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口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5)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广泛,绘画分科变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
11.简述《苦瓜和尚语录》及其理论贡献。
【答案】《苦瓜和尚话语录》是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
(1)《话语录》简介
《话语录》是由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一一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
①《话语录》内容与结构
全书分十八章,前四章围绕“一画论”就画法原理发挥见解,高屋建领,多有精义。第五章至第十七章,就山水形象、意境、笔墨、格调、书画关系等,展开讨论。第十八章则明确提出了革新创造的绘画思想。
②《话语录》特点
统观全书,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申出理论主张,构成了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石涛把对画理画法的认识提向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件和系统性,具有充分的逻辑力匡刽兰巨。
(2)《话语录》理论贡献
①“一画”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是“一画”,“一画”被视为是世界万物包括绘画的根本原理和法则。以“一画”观认识绘画,则“‘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②革新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