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77语文学科基础[专业硕士]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2.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3.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4.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

响。

5.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6.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7.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8.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案】之所以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原因在于:

(1)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其次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因此,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10.谈文学创作与时代风尚的关系。

【答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其文学创作总会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从而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这样形成的文学风格也总会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反过来,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也会对时代风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时代风格。总体来说,文学创作与时代风尚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1)文学创作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时代风尚的制约和影响

①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虽与先天的享赋气质有关,但更多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时代风尚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们既影响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又影响作家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厚重的风格、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感和他犀利、尖锐、冷峻的杂文风格,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历史状况密切相关。

②文学风格的形成,也受时代风尚的影响

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这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也即文学具备一定的时代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与当时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的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巫、曹植、孔融、王粟、刘祯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怀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此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案的深沉秀丽,刘祯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文心雕龙》在《明诗》和《时序》篇分别概括为“梗慨以任气”和“志深而笔长”的特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例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地盛行过的占典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③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时代风尚的重大变故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