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管理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设计

【答案】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

组织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劳动分工原则; ②部门化原则; ③指挥链原则; ④管理幅度原则; ⑤集权与分权原则; ⑥正规化原则。

2. 矩阵组织、企业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答案】(1)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定义矩阵型结构又称规划一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日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矩阵制的优点

①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②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3)矩阵制的缺点

①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

②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3. 组织冲突

【答案】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特别是在变革中是不可避兔的。

4. 卢因的变革观点

【答案】美国行为科学家卢因提出组织变革有三个基本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现状的解冻; ②

第二阶段要转变到新的情况; ③第三个阶段是冻结新的现状。现状可以看作是一种平衡状态,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解冻则是必要的。解冻一旦完成,就可以推行本身的变革,但仅仅引入变革并不能确保它持久,需要加以再冻结才能使之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否则,变革就很可能是短命的,员工又会返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再结冻的目的就是通过平衡驱动力和制约力两种力量,使新的状态稳定下来。

5. 情感式沟通

【答案】情感式沟通是按照功能划分沟通类别的一种,与工具式沟通相对存在。情感式沟通是指沟通双方就各自的感受进行交流,进而获得对方在精神上的同情、谅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改善彼此之间关系的目的,其特点是间接委婉、生动感人、相对个性化。

6.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兰德公司提出的,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运用这一方法的步骤是:①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②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④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二、简答题

7. 试述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

【答案】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对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公司的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的幅度就越宽; 反之,企业的管理层次就比较多,管理幅度也比较窄。

(2)技术对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一般情况下,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就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而专业化程度低,则对技术的要求就不是很高。

(3)技术对地区分布的制约。地区分布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较高级的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经营,较低级的技术装备则会对这方面产生很大的限制。

(4)技术对分工形式的制约。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如果企业运用的技术等级较高,那么企业就可以有较多的分工形式,否则,企业的分工形式会较为单调。

(5)技术对关键职能的制约。关键职能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起主要作用。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其关键职能的归属,如果技术较高级,关键职能就会向技术开发倾斜,反之,可能向对技术需求不强烈的部门如产品销售方面倾斜。

(6)技术对集权程度的制约。在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如果将企业的大部分的决策和管理权下放到较低的管理层,则其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低,或分权程度较高。由于在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充分的授权对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技术先进,集权程度可以比较低,否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

(7)技术对规范化的制约。规范化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高度的规范化,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先进度决定了规范化程度。

(8)技术对制度化程度的制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企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都是用正式的书面文件形式来组织的行为和活动。一般而言,在现代企业中,高度的制度化往往伴随着高级的技术,而缺少高级技术的企业,往往很难做到高度的制度化。

(9)技术对职业化程度的制约。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职业化程度越高,所需的技术等级就越高,否则越低。

(10)技术对人员结构的制约。人员结构是指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拥有较高级技术的企业的管理层级较少,因此,需要的管理人员的比重就会低,否则,就需要较高比重的管理人员。

8. 创新战略有哪些不同类型? 选择这些不同的战略类型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创新战略的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理论卜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相关科研人员的长期默默地工作。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选择此种战略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要求企业能够提供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应用性研究只需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探寻一种新工艺。所需时间相对较短、资金要求相对较少、创新的风险也相对较小,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从而基础性投资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与之相应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也相对要小一些。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下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十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先人一步行动,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采用这种战略的意图是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下述贡献: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先开发某种技术或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