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二) ... 8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三) . 13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四) . 18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五) . 25
一、选择题
1. 当厂商支付高于市场工资的效率工资时( )。
A. 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B. 存在对劳动力的过剩供给
C. 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
D. 劳动力市场在效率工资水平下出清
【答案】B
【解析】效率工资一般都高于市场工资,当厂商支付效率工资时,会出现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存在劳动力的过乘J 供给。
2. 某个国家在充分就业下的产出为5000亿美元,而自然失业率为5%。假定现在的失业率为8%,那么当奥肯系数为2时,根据奥肯定律,该国目前的产出为( )。
A.4500亿美元
B.4900亿美元
C.4800亿美元
D.4700亿美元
【答案】D
【解析】由于奥肯系数为2,即GDP 增长2%,才能带动失业率下降1%。现在失业率上升了3%,因此推测GDP 相比于充分就业的GDP 减少6%,则该国目前的产出为5000×(1-6%)=4700.
3. 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是( )。
A. 非市场出清
B. 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原则
C. 信息不完全
D. 价格刚性
【答案】A
【解析】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该假设使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思斯主义具有相同的基础。
4.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 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C
【解析】增加政府支出将直接刺激总需求,从而扩张国民收入; 减少税收意味着增加私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自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也能扩张国民收入; 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居民消费,进而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所以这一者都是增加国民收入水平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二、论述题
5. 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案】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图所示。
图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 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S 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 0,实际收入为y*。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等,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 0向左移至AD 1。
A 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合同数的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 1从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 1,价格水平下降到君,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当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 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 2,实际收入增加到Y 2。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一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 2,相应的,价格水平下降到P 3,收入增加到Y 3。类似的,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 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 4,而收入则恢复到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水平y*。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
6.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一国的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这个国家的失业率应该下降。事实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确实体现了这一规律。但是中国的情况却似乎并不遵循这一规律。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投资也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07年6月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失业人数近800万。请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失业现象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规律。
【答案】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社会的经济形势发展前景看好,企业需要更多的雇员,因而失业率应该下降。但我国在经济出现好的增长势头时,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因此该指标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
①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考察对象是城镇人日,因而将占我国人日总数很大比例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外。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体制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占了70%左右,城市劳动力只占30%多。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不能统计,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考察对象具有局限一阵,
②大量农民工的存在。我国的农民工总数达2亿多,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实际上是城镇就业人口,但是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工并不会登记就业和失业情况。因此即使我国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也不会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同样,当农民工失业时,从经济社会看,这应该反映在社会失业的统计上,但是他们并不会登记,因此也不反映在城镇失业人口上。
③即使城镇人口失业,也不一定会自愿登记失业。我国原先一直以工作单位为基本的社会纽带,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很多实际失业人员还挂靠在原国有单位上,而不会自愿登记失业。同样,由于传统上认为失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实际失业的人员也不愿意登记,而愿意慢慢找工作。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实际上,我国的失业和隐性失业率远远高于4.1%。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除了受经济形势影响外,由于大量实际失业人口的存在,此指标更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认识程度的提高,更多失业人口愿意登记失业,这个因素就肯定会造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水平的提高,即使社会实际失业率水平降低了。
(2)从我国经济结构看,经济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失业率降低。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由于现代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比以前更高了,因此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即使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工厂也不需要多余的职工。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经济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的劳动弹性持续降低。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工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大,而我国工业占了经济总量的50%以上,在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大量采用新技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的情况下,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的冗余劳动力就被挤压出来,这种挤压效应很可能超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积极效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