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1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2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33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43

一、名词解释

1.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 美育

【答案】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 美育书简

【答案】《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4. 实践美学

【答案】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

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

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

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5. 《画理探微》

【答案】《画理探微》是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所著的美学著作。它从美学、哲学上分析和论述中国绘画与历史,并提出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个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架构。

6. 悲剧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7.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8.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二、简答题

9.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

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10.简述艺术品的层次活动。

【答案】(1)两个层次代表:黑格尔“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层次; 苏珊·朗格“表现形式”和“意味”两个层次。

(2)三个层次代表:桑塔纳分“材料”“形式”“表现”三个层次; 杜夫海纳“艺术质料”“主题”“表现性”三个层次; 中国古代王弼分“言”“象”“意”三个层次。

按三个层次来说,我们分“材料层”“形式层”“意蕴层”。

①其中材料层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②形式层是材料层相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形式层在艺术作品中一方面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一方面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

③意蕴是美感(审美体验)的对象,蕴涵在意象世界中。在观赏中领悟和生成,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的:意蕴蕴含在材料和形式中,形式层的复合性使意蕴层也带有复合性。有意境的艺术品要表现得至境。

1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 “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