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国际关系学院英语语言文学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3.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4.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

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仟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5.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6. 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7.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

一。

二、论述题

9. 请回答问题: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们意志的“合力”结果,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案】(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们意志的“合力”结果。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a. 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小同,致使人们的意志各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机和目的,并进行着不同的活动,“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这个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b. 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不是说人的意志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不起作用(实际上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因素),而是说它们不是作为单独的、孤立的因素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它们融合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从而对社会发挥整体的作用,而这个总体的力量是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①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a.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看,社会基本矛盾适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

b.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10.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