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取概念

【答案】合取概念是指通过相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值来定义的概念。如“红旗”这个概念就是由“红色”和“旗帜”两个维度相加而得。这类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即相加的规则。

2. 再造想像

【答案】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依据别人的描述进行的再造想像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水平比较低。再造想像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再造想像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3.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4.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二、简答题

5. 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功能固着就没有补救的方法,因而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个体成年后的适应型态和人格特征。

(1)口腔期(出生~18个月)。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奶。这一时期的欲望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获得满足的。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对大小便的控制和训练,是父

母与儿童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3)性器宫期(3~6岁)。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4)潜伏期(6~11岁)。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两性期(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即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复又投向生殖器区域。这一时期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的话,这一阶段就会走向婚姻、成熟的性生活,以及繁育和教养后代。 6. 简述学习理论的发展简史。

【答案】(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重视学习过程中强化的作用。

(2)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 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4)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学习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人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人们己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己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7. 什么是内隐记忆?

【答案】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外显记忆相对。其操作性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的提取。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8. 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案】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①刺激物的强度。对不随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和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 卜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

①需要和期待。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都容易成为不随意注意的对象。

②情绪和过去经验。情绪会影响你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你对世界的观察添上了色彩。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着注意的指向。人们看报时所注意的消息往往不同,这多半是由于其知识经验不同之故。

9. 简述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答案】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称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就是认知方式的一种分类方法。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人,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的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而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人,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具有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 而具有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10.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答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有: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个体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别属性特征。综合是个体把客观事物的若干个别属性特征综合起来形成整体。

(2)分类与比较:分类是将事物区别归类,比较是确定几种事物的异同。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性加以综合,使之普遍化的过程。

(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概念与一般原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系统化是把知识要素分门别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

11.认识、情感、意志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