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笫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49~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