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0美学基础(含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2.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3.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4.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5.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6.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7.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8.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9.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0.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
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二、填空题
11.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______。
【答案】社会生活
【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12.古典文学理论认为,构成文学作品基本要素的是______。
【答案】文学形象。
【解析】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其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三、论述题
13.试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答案】“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占希腊。“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