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7新闻传播业务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参与性观察

【答案】参与性观察,又称参加性非匿名观察,是指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这种观察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体验到现场的气氛,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采用这种力一式应避免记者带有过强主观性,产生一定偏见。

2. 定向观察

【答案】定向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记者或通讯员根据当时的采访任务,事先安排好采访的对象,这样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自始至终目的性很明确,记者能自觉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它对于记者掌握事物的全局,了解事物的特性有很大帮助,是记者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3.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4.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5. 《上海报》

【答案】《上海报》是上海地区党组织办的报纸,1929年4月17日创刊。该报工作人员最初除画画(还兼任校对)的1人外,“只有1人专任编辑,所以编辑主任实际还兼任采访发行全部下作,后来人手虽有增加,但因内容的改进,仍旧感觉人手不够”。先后任过该报编辑的有李求实(伟森)、谢觉哉等六七人。

6. 采访笔记

【答案】采访笔记是指记者采访后记录采访对象言行,采访原始材料和记者自身在采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载体。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采访笔记能使记者在采访之后迅速进行写作,还能使作者在日后方便查阅,加深对素材的理解。

7.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与旧事物相对而言的,通常人们又把新事物称作新生事物。新事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这种事物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力,被广大群众接受后,就能起到推动历史进步,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8. 抽样调查

【答案】抽样调查是指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它带来的好处是,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夕、“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9. 秘密性观察

【答案】秘密性观察,又称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公开身份且不让采访对象觉察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记者在采用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一般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同时,记者也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

10.采访路线

【答案】新闻采访路线,是我国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记者应遵循的采访路线包括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两方面:①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就是要求新闻采访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贯彻,是我国记者及其采访活动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记者及其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的任务,确定了我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工作路线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这是我国记者区别于西方记者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搞好新闻采访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

11.《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最初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几个人; "1933年与1934年,是《红色中华》工作兴旺时期,人员多时小过10余人,除了编委会5人之外,管通讯来稿的1人,校对1人,发行1人,文书1人,以及几个机关行政人员。当时没有专职的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的成员”。

12.全党办报

【答案】全党办报的方针是在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提出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一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

“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 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 ③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 ④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这个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思想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工作。群众路线在党报工作中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办好报纸。

二、简答题

13.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案】除了新闻的共同采访要求外,社会新闻尚有如下特殊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因为许多社会新闻所反映的是突发性的事件,如一场火灾或一场地震过后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变动等,类似事件,发生突然,信息传播也快,记者若不闻风而动、赶赴现场,争分夺秒地采访、发稿,那就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对这类社会新闻来说,记者的思维敏锐、行动迅速,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新闻单位不可能专门派几个记者,成天到社会上去抓社会新闻; 某一记者为了要抓几条社会新闻,特地用几天时间去逛大街、串商店,也不实际。所以,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做文章,是一个重要方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这是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主要方面。许多社会新闻虽然有突发性、偶然性特点,但这种突发性、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只要记者平时对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经常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在脑子里多转转,是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新闻采写主动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