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普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再造想像

【答案】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依据别人的描述进行的再造想像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水平比较低。再造想像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再造想像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2.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3. 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知觉者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意义的确定起一种定向作用,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更多地使用在非良好的知觉条件下,可使人更好地处理一些刺激的双关性和不确定性。

4.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二、简答题

5. 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比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社会化特性,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影响很大。

6. 简述想象的分类。

【答案】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例

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我们看到窗上的冰霜,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陡峭的山峰等。

(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 工程师和工人对建筑图纸的想象等。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7. 简述加德纳(Gardner )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1)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后来又补充了一种。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

①言语智力。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②逻辑数学智力。指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③空间智力。指在头脑种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会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④音乐智力。指敏感的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及韵律表达的能力。

⑤身体运动智力。指运用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包括支配身体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

⑨社交智力。指能够理解别人和与他们交往、合作的能力。

⑦自知智力。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正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⑧自然智力。是加德纳在1993年提出的第八种智力类型,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2)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力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以后,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也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8. 简述注意的二种理论。

【答案】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急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这一心理过程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以下三种理论:

(1)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而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而,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急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急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 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己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称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9. 简述感觉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急。通过感觉,人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急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总,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