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622美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野兽派主义艺术特色。
【答案】在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展出了自己的油画作品,因这类作品表现的物体形体与色彩被变形、被夸张,并显示出一种与传统美术相歧异的表现力,被人们称为野兽,“野兽主义”由此得名。野兽派主义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野兽主义的画家抛弃西方传统艺术中体积、明暗等造型手法,用纯色和自由的轮廓线造型,保持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2)野兽主义是一很松散的团体,其风格属于泛表现主义的范畴。
(3)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
(4)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
2. 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
【答案】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a. 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 b. 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③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如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即指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陶醉。
(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在: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凝聚着创作主体浓烈的情感。
3. 怎样理解艺术的综合发展与门类的开放性?
【答案】(1)艺术门类的历史就是它们不断分离和获得各自特点的历史,这种分离现象在艺术产生初表现的尤为明显。
(2)对艺术样式和品牌来说,在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在与不同艺术显露各自特点从而造成了艺术分离的同时,也发生着一个相反的过程,又在不断加深相互作用和相互综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种类。
(3)对艺术发展来说,追求自觉所导致的各种艺术样式的分化和独立的趋势,与各种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综合甚至融合的趋势,只有同等意义,因此它们造成了艺术门类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反应生活手段的不断丰富,而这正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4)开放性理论对于现代艺术发展的启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在艺术的发展中,各种艺术种类之间相互综合,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有一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两门或多门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的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
4. 简答清代绘画艺术。
【答案】(1)清代早期,山水画直承董其昌一派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犁,史称“四王”,被视为画坛正宗。四王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崇拜元四家,力图集古人大成。看重笔墨,却较少观察自然,在以临占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与四王并称为“清六家”或“四王吴悍”的吴历与悍寿平也属于这一大系统。吴历师法宋元各家,
笔墨雅致,物象多姿,风格清醇。挥寿平在花卉创作中创没骨画法,工致中显现意气风采,画面天真脱俗,明净艳丽。
与四王同时的僧人画家朱聋、石涛、晃残和弘仁,力主继古开今,革新创造,史称“四僧”。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以绘画寄托亡国之痛,抒发内心的强烈情感。四僧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艺术风貌虽各不相同,在当时都是十分新颖大胆的创造。
(2)清代中期绘画以“扬州八怪”为代表。扬少八怪实指活动在扬州的一批画家,其中以郑燮、金农、黄慎为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社会上流行的挥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
5. 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
(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研究的新道路。
(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6. 怎样理解美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1)美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2)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寓教于乐”,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3)美术的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在审美方面表现为享受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的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4)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感受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