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883专业综合(含政治学、社会学)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2.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3. 城市建设
【答案】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4.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答案】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的区分,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2)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3)自下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社会上的一些重要角色,如职务、职称、学衔等都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5.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6.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会盲日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这是根本错误的。
(2)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日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虽然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但是,由于它否认了事物的绝对的‘面,因而发生了明显错误。
(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
从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的态度来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
7. 如何理解“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
【答案】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J 险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o
个体化社会主要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并且,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
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使得社会生产体系呈现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与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变迁相应的是,以往集体化和组织化的社会景观正在被改造,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作为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个体,我们的生活境况、劳动就业、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因人而异,集体性的记忆、命运、经验图式、行动方式愈趋淡化,人们也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大型的集体化和组织化社会渐行渐远,“个体化社会”成为最新的生活动向。
8.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基本内容。在当前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四个方面。
(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胜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9. 制度规范有哪些功能? 制度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
【答案】(1)制度规范的功能
制度规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内在化的价值,在实践中指导个人的行动方向。制度规范对社会行动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规范会告诉人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②规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
③规范告诉人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哪些行为,小选择哪些行为;
④规范通过对行动者行动权利的控制,来制约和控制行动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
制度规范主要从价值、奖惩、参照系、控制权等四个维度影响或制约人们的行动选择。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