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技能?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①动作的客观性: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 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 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 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不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2. 简要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案】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
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丁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
②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 )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 )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③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④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2)早期与现代有关迁移机制观点的对比
①早期的迁移观点对迁移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比较宽泛,没有深入和具体化。因为研究手段的落后、研究范围的狭窄以及缺乏相关学科的新观念的影响,对迁移的研究无实质性的进展。经验类化理论比相同要素理论更进一步,它认为迁移更多的依赖于一般原理的理解。
②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虽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迁移问题,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分歧。如决定迁移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共同的主观成分还是客观成分,是抽象的表征还是活动,或者是其他因素? 这些关键因素是何时建立、形成的,是在最初的学习情境中,还是在迁移情境中,或者由前后两种情境共同决定? 迁移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决定迁移的根本成分是一般的基本能力、基本原则或结构,还是一些具体的成分或活动要素? 产生式理论和共同要素说虽然都强调共同
要素,但是产生式理论更侧重于认知成分,而共同要素说则强调客观的共同要素。
3. 什么是操作技能? 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 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a. 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 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 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研究者提出了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模型。
a.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学生尝试理解操作技能的任务及这一任务提出的要求,了解需要做哪些动作,各动作的顺序怎样,从何处可以得到反馈等。此时,学生要选出原来己经掌握的部分技能,并按规定的程序将它们组合起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获得程序性知识;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操作技能和练习策略;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技能的执行变得日趋自动化,操作极其流畅、准确和稳定。
b. 亚当斯(1971)的两阶段模型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言语一动作阶段,该阶段相当于菲茨与波斯纳的认知和联结阶段。第二阶段是动作阶段,其中包含了菲茨与波斯纳的自动化阶段。
c. 金泰尔(A.M.Gentile , 1972)认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固定化—多样化阶段。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要确定与技能学习有关的和无关的刺激。有关刺激即那些能够调整动作执行的环境信息,个体必须注意它们。无关刺激即那些容易引起个体分心的信息,这些刺激妨碍学习者完成技能。确定有效地获得技能所需的最恰当的动作方式; 在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