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 都学

B. 乡学

C. 国学

D. 官学

【答案】C

2. 某本科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这一选题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地方是其( )。

A. 创新性

B. 价值性

C. 规范性

D. 可行性

【答案】D

3. 唐朝时,各级学校统一的教材叫做( )

A. 三经新义

B. 六经

C. 四书五经

D. 五经正义

【答案】D

4. 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

A. 斯多葛学校

B. 体操学校

C. 埃弗比

D. 体育馆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希腊教育,尤其是雅典教育及其各级学校的掌握程度。雅典的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等。到12岁、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15岁、16岁时,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主要内容为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哲学)。而18岁时,少数贵族青年则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又称为“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外国教育史中对于学校的考查频率很高,所以,一定要注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 “夏曰校,殷曰庠,周约序。学则二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段话语出于哪部书? ( )

A. 《论语》

B. 《尚书》

C. 《礼记》

D. 《孟子》

【答案】D

6. 在下列四个阶层中,称之为“四民之首”的是( )。

A. 农

B. 工

C. 商

D. 士

【答案】D

7. 下列教育家中,谁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 )

A. 董仲舒

B. 李斯

C. 公孙弘

D. 王充

【答案】D

8.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9. 下列不属于改革派教育主张的是( )

A. 倡导“经世致用”

B. 主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C.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D.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答案】C

10.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

A. 发现教学模式

B. 掌握学习模式

C. 范例教学模式

D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C

【解析】发现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和改造,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 掌握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卢姆,强调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它包括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测验——测验——矫正——再测验几个阶段; 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论对范例教学组织环节提出了各种设想,其中施滕策尔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概括了其他范例教学论者所提出的各种设想。因此,范例教学模式的组织技术可以以他的基本设想为代表,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范例性地阐明“个”; ②范例性地阐明“类”; 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 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

11.《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部书的作者是( )

A. 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