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
【答案】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泛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 狭义的体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进人体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康复身心,健身、健美,延年益寿; 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个人的生活,娱人娱己有重要作用; ③可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④对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与社会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宗教、体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2. 活动课程
【答案】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课程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兴趣、动机,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其局限是: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
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简答题
4. 如何贯彻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答案】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时,能形成他们科学的认知结构或改变已经形成的不科学的认知结构。具体在贯彻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按照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地教学
首先,教师要全面熟悉本学科的教材,掌握它的逻辑结构,在教学中抓好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善于突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把它们讲清楚。
其次,在教授新内容的时候,还应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精神去进行,要使新的学习内容成为己学过内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有机联系反映了物质世界本身的统一性和互相渗透性。
(2)在传授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时,要采取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青少年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总体而言是一个由实物、形象符号的认识到抽象符号认识的过程。教学只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把学科结构改造成能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所能普遍理解的形式,安排好学科结构,才能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
(3)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认知结构
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基本概念,用自己正确的认知结构去影响学生; 同时还要训练思维,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5.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具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为一体。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
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小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地位。
6.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烁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砾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休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7. 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二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①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②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
③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2)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 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