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87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群众无法生活下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3)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与以往所有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所以,与以往所有的阶级斗争不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将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导致物产季节和全人类解放。

总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深入考察不同阶级的历史与现状,全面分析现实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正确理解国际阶级斗争与国内阶级斗争的关系,从而把握阶级斗争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2.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表现在:

(1)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综上所述,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要求我们善于识别新事物,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保护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而对旧事物也要注意识别。

3.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该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它们有时甚至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它们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有借助于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指人民群众、主要是劳动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指劳动阶级和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十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完全一致的。

4. 如何全面理解可能性这个范畴?

【答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为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存在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并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我们要做那些可能实现的事情,而没必要去做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2)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和根据,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根据还不充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

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尽量不要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3)要分清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即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促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4)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创造条件,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总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6.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