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998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2. 三大主义
【答案】“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3. 《倪焕之》
【答案】《倪焕之》是叶圣陶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4. 《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二、简答题
5. 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答案】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其文艺思想对他的后
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的直接原因,从而使其成为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1)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
②市白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③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
(2)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文艺的审美特性,在按照唯物史观肯定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他把艺术的美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②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概念化、公式化和客观主义、自然治愈。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反应艺术的规律,认为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应包括写出生活的“阴暗面”和“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
③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内涵包括作家对生活的批判态度、战斗热情和把握生活的能力。
④宽泛地理解生活,并非“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反对题材决定论。
⑤“内容决定形式”,认为“旧瓶新酒主义本质上是反抗现实主义的”。
⑥文学应主要描写人,要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3)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胡风的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观战斗精神招来那些传统理论的坚持者和左倾理论家的追随者的极力反对,以致含冤数十载。他的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思想理论环境下,显然是和者必寡的,势必受到“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和批评。他的“份十万言”试图争取被剥夺了的反批评的权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成了含冤终身的一大憾事,做了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胡风文艺思想在理论上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无个性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服从意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而且必将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不容,他的悲剧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6. 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
【答案】周作人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其散文的“闲话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2)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闲话风”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此外,周作人的闲谈风还具有“平和冲淡”的审美特色。
(3)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揉,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
(4)在行文风格上,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徘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其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他的散文选材极其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与明人小品相比,其散文加入了现代人的自我意识; 与西方随笔相较,其散文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国味道。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三、论述题
7. 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诗人群的艺术创新。
【答案】现代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将,其他代表诗人有施蛰存、金克木、林庚、路易士、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他们创作的很多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植根于30年代的社会人生,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纯粹诗歌观念的辐照,与李金发为首的初期象征主义倡导的“纯粹诗歌”一脉相承。其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象征与情感的传达
以戴望舒等为代表的现代诗歌创作,体现了30年代中国新诗对于20年代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的继承与超越。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如戴望舒的《单恋者》中用找不到单恋对象来象征展现了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塞满柔情的忧郁心灵,在现实的撞击下脆弱灵魂的迷茫痛苦。
(2)主题内容:仿徨与失落的展现
以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现代派创作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更注重诗的内在特质,对于人的心理情感更为深入,诗歌的主题多为仿徨和失落。在日常事物和平淡生活中捕捉诗意隋思,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雨巷》通过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梦来表达美丽忧伤的情绪,传达了个人的孤独情绪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感。
(3)美学追求: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它在中外诗歌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在表现手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在诗体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