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复习题1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一沦”。

【答案】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

(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 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下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 中国新闻史中“改良派”与“革命派”报刊论战的过程。

【答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在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其论战的具体过程如下:

(1)《民报》创刊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和改良派报刊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1901年8月,《国民报》发表章太炎撰写的《正仇满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射向改良派的第一箭。1902年,改良派在广州出版的《岭海报》发表文章攻击革命派策划的广州起义,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立即撰文予以批驳,这是革命派与改良派报刊第一次对阵交锋,双方笔战逾月。1903年后,两派报刊的论战日趋频繁。1903年12月和翌年1月,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先后发表《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派》两篇文章,亲自发起对当地改良派机关报《新中国报》的笔战。1904年,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