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13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领导的含义。
【答案】领导(leadership )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把领导概括为下列四层含义:
(1)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
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领导活动都不会由单个人构成。只有领导者而没有被领导者就构不成领导。
(2)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领导的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3)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4)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激励、监督等一系列功能。领导过程的这些环节前后相连,紧密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使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2. 请举例说明现场控制,并分析现场控制的优缺点及管理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1)现场控制的定义
现场控制,又称同期控制或同步控制,是在活动进行当中的控制,在活动进行之中子以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偏差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类控制工作方法主要为基层主管人员所采用,最常见的控制手段就是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现场控制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监督是按照预订的标准进行监督; 指导是管理者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纠正偏差的活动。
(1)现场控制的优点
①现场控制具有指导职能,有助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②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一旦发生偏差,可以马上纠正,是及时有效的控制手段。
(2)现场控制的缺点
①容易受管理者时间、精力和业务水平的制约,管理者不能时时对事事都进行现场控制,只能偶尔使用或在关键项目上使用;
②应用范围较窄,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现场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很难进行现场控制,如科研、管理工作等,几乎无法进行现场控制;
③现场控制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情绪,伤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事项
①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地运用现场控制的手段,对于控制标准能够精确确定,问题和成果容易衡量的工作可以多采用现场控制的手段,在进行控制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好控制标准;
②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不要让被控制者产生抵触,和被控制者进行双向沟通,双方一起进行现场控制;
③控制工作是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结合,要注意这三者的结合运用,加强事前控制,减小现场控制的压力;
④要充分发挥现场控制的作用,一方面要制定好标准,另一方面对控制者的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
3. 创新战略有哪些不同类型? 选择这些不同的战略类型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创新战略的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理论上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相关科研人员的长期默默地工作。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选择此种战略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要求企业能够提供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应用性研究只需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探寻一种新工艺。所需时间相对较短、资金要求相对较少、创新的风险也相对较小,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从而基础性投资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与之相应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也相对要小一些。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下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十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
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先人一步行动,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采用这种战略的意图是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下述贡献: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先开发某种技术或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许多企业宁愿采用追随的战略,而不愿先人一步。当然,后发的目的也是为了先至,是为了制人,而非受制于人。实际上,由于上面列举的原因,后发者虽然在时间上、在用户心目中技术水平的形象上可能处于稍微不利的地位,但它可以: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 根据己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4)创新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中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利用自己的力量独家进行开发,或者与外部的生产、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独自开发与联合研究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当然也会使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影响企业在开发方式上选择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资源可支配状况以及开发对象的特点要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认识的不同可能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为经营范围限于国内的那些企业所重视,而且是许多国际企业的普遍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企业为了增强建立全球性市场的能力、适应世界全球性公司发展的需要,在多个方面实行战略联盟。
4. 简述矩阵制组织结构及优缺点。
【答案】矩阵组织是综合利用各种标准的一个范例,是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系统,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如新产品开发)而组成的项目系统。项目系统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随着任务的进度,根据工作的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人参加,这些人员完成了与自己有关的工作后,仍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
(1)矩阵制组织的特征
矩阵制组织是指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时参与进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