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4岁。头昏、乏力2个月,皮下散在出血点,肝肋下2cm,脾未及,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3.5×109/L,中性粒45%,淋巴50%,血小板50×109/L,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阴性,骨髓片巨核细胞未见,应诊断为()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尿。
女性,29岁,贫血病史一年。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血象呈现全血细胞减少,若诊断再障,意义最大的是() 网织红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 骨髓非造血细胞增多,NAP增加。 铁粒幼细胞消失。 巨核细胞增多。
女性,18岁,面色苍白、月经过多两个月。肝肋下及边,质软,脾肋下未及。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2.7×109/L,血小板30×109/L。分别在髂前及髂后上棘进行骨髓穿刺,取材不满意,胸骨穿刺增生活跃,粒细胞、红细胞二系成熟停滞于晚期,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缺铁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为预防甲亢术后出现甲状腺危象,最关键的措施是() 术后用冬眠合剂镇静。 吸氧。 术后给予氢化可的松。 术后补钙。 术前使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范围。
女性,18岁,贫血1年。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3×1012/L,网织红细胞0.5%,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经用铁剂治疗7天后,血红蛋白不升,网织红细胞3.6%。最可能的诊断是() 巨幼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男性,36岁,进行性贫血、皮下出血及发热半年。肝炎病史1年。肝肋下2cm,脾侧卧位可及,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6×1012/L,白细胞1.5×109/L,血小板80×109/L,骨髓增生低下,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诊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