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始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并将使用了16年的“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观念上迈进了一步。
3.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空洞化。
4.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改革开放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高中阶段教育也不断提高。
(2)农村成人教育有所恢复,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得到巩固.
(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职务、年龄等结构渐趋合理。
(4)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
5. 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
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待、抚恤、安罝三种待遇的总称。
之所以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是因为农村优抚安置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能够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繁荣,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
6. 农民负担整治有何意义?
【答案】农民负担整治有重要的意义,表现为:
(1)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①农民负担是社会发展的“警示器”。适度负担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经济积累;有利于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在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为社区经济发展做贡献;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能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过度负担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减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最终会制约农村社会的发展。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民负担重的地区,社会发展越是落后。这是因为,农民负担过重,削弱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后劲,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时期,均是农民负担适度时期。而农民负担过重时期,则是农村经济大起大落的时期。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过重的农民负担有百害而无一利,负担过重的现象必须得到整治。
(2)增进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负担过重,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这与基层领导干部对三者关系的认识上有偏差、忽视农民的利益不无关系。目前,一些干部不顾农民的根本利益,向农民征收各种费用,不仅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农民权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导致于群关系紧张,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根源。许多地方的群众闹事就是由于群关系紧张引起的。
认识到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发展农村经济,重视农民权益,不仅能有效减轻农民负担,而且能增进干群关系。
7.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