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罗主义的悬搁

【答案】皮罗主义的悬搁是指皮罗主义主张的认识事物的态度,即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悬搁”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由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皮罗声称,事物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因此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3.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4.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5. 谢林的自然哲学

【答案】谢林的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要把一切自然现象归为精神。他认为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的表面与外在的客观事物,自然哲学着眼于自然的内在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为自然的构成条件,并为自然科学提供前提和准则。从这点出发,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势是从“质料”、“无机物”、“有机物”最终达到精神。他认为,自然界从低阶段向高阶段的运动发展,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东西的逐步转化,并逐步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他从自然本身出发,用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发展,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6.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7.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8.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二、简答题

9. 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a. 批判“上帝的唯我主义”

谢林批判把上帝看成是没有意识和意志、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并称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b. 谢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现实的、活动着的、自我展开的、自身显露的;

第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的,特别是有爱意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上帝的本质是上帝的自我设定,不是人出于需要的道德公设;

第三,他认为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他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由于在无限与有限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不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而是通过理念来创造世界。理念是上帝的永恒的影像,自然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影像。

②上帝与人的关系

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是谢林肯定哲学的核心。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个人是上帝的影像,每个人和上帝既是无理性的客体,又是有爱意的主体。

(3)必然与自由

谢林作出了必然与自由的区分,肯定人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是自由的。他认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本身。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行动。自由和必然是内在的统一。他还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的主要方面。

10.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案】“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享赋何以可能? 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2)解决的思路

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