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59中国音乐文化之艺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的具休内涵分别是:①“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之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及其所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方面。
2. 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3. 艺术创作方法
【答案】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4. 大众狂欢
【答案】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 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
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0》、《开心辞典》、《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5.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答案】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和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等内容。
6. 语言艺术
【答案】语言艺术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为语言艺术。
7. 精神分析学
【答案】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沦、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一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8. 艺术创作活动
【答案】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一般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9. 阿尔都塞
【答案】阿尔都塞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一步提出了多兀决定辩证法,或者结构的辩证法。
10.优美
【答案】优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处在一种和谐状态。形态上表现为光滑、柔和、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二、简答题
11.试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答案】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的统一关系,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1)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
艺术发展的继承,是指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保留。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不是简单的抛弃否定,也不是全盘照搬的复古主义,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古今一切艺术发展的普遍规。
艺术发展的革新,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艺术作品而言,革新表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对艺术家而言,革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越。艺术革新根据不同的程度有延续风格中的革新,也有风格转变的革新。
(2)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地继承。
②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革新。
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 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辟蹊径,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1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案】(1)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艺术生产”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 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②“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a. 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