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28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2.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3.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4. 远程教育
【答案】远程教育一般是指包括以下特性的教育形式:学习者与教师在地点上的分离; 实施有组织的教学项目; 应用远程传播媒体系统; 有双向交流的渠道。远程教学的特点有(1)在远即离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的异地进行教与学; (2)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联系措施; (4)学生和辅导教师之间有可能实现不定期的会面或在教室实施少量的集体授课; (5)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中央电大或某些高校)来设计课程计划,组织编写和发送教学材料,监督整个教学过程; (6)很多情况下评价与反思过程是非实时的。
5. 教学媒体
【答案】媒体是英文media 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教育信息的流动,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 教育技术
【答案】广义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设备、设施等及相应的软件; 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狭义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7.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8.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9. 概念图
【答案】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 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 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10.虚拟现实技术
【答案】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技术。创建和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环境需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
设备的支持。
二、简答题
11.结合实践,思考混合式学习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进入21世纪以来,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 )在国际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广泛流行,从而使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经历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并促使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混合式学习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限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方式——更多地强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事物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西方的极端建构主义者宣扬的主观主义认识论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的作用的斜路上去。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广泛认同,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该进行重新审视,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这也是一种Blended ),这是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2)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目前国内还是国际情况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目标都还未达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外围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也就是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要把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上所述,这是又一种Blended ,而且这一目标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才能完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要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这二者结合起来,这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思想观念在提高、在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想让这种认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实施有效的整合才有可能。而这有赖于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也是一种Blended ,而且是意义更为重大、教育思想层面上的Blended 。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