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意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_____》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答案】随园食单
【解析】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小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2. 孔了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_____字。
【答案】仁
【解析】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3. 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_____。
【答案】保和殿
【解析】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造的,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其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外朝”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大,有皇权威严之感。“内廷”后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居所,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
4.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_____来中国游历,揭开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序幕。
【答案】马可·波罗
【解析】东西方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元代时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算是那时有代表性的人物。
5. 司马光的《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答案】资治通鉴
【解析】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二、名词解释
6.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埋,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已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7.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又称“讳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①改字法,是对帝王及尊者之名改用其他代替。如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恒山”为“常山”。②空字法,是将应当避讳的字空出来不写,或空围“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字。如东汉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当世皇帝汉安帝刘枯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代帝王之名,皆取空字法,只作“上讳”二字,不解释它们的形、音、义。③缺笔法,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清代人为避讳,凡遇“玄”均少写最后一点。另外,封建主义还有“讳嫌名”的做法。即与所避之字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也要避讳,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因“讳嫌名”而不得考进士。避讳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8. 四合院
【答案】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主要有: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屋,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三、简答题
9. 以四合院和其他传统民居形式为例,简述其中的民俗意蕴。
【答案】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的民俗意蕴主要表现为:
(1)四合院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处于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屋,堂屋的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①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②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拦,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透风状态。
③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遗留。
(3)竹楼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
①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力一;
②竹楼房中必有火塘,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已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4)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①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 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②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