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郑州师范学院618语言文字及语言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2. 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3.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4.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

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5.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6. 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愛其母,施及莊公。

【答案】施:,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8.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答案】饁:,送饭。

9. 雨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答案】征:索取。

10.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答案】都:都城。

11.君若以德绥诸侯,誰敢不服? .

【答案】绥:安抚。

1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答案】亟:屡次。

1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1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答案】或:代词,有人。

三、分析题

15.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

(6)三见逐於君,“见+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如“见怪”。

16.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2)姜氏何厭之有?

(3)居則曰:“不吾知也。”

(4)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5)其是之謂乎?

【答案】(1)①前置的宾语:不毅、先君之好。

②前置的种类: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并以“是”复指宾语,成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全句翻译:难道是为了我? 「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2)①前置的宾语:何厌。

②前置的种类: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放在动词前。之,代词,复制提前的宾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