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842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只有把联系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矛盾的关系,把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双力看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才能理解和说明客观事物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运动的,才能理解和说明人的活动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发展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把握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固有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就是要以概念的矛盾运动去反映、表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因而矛盾分析法作为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给人们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对命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4)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决定着事物从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动着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在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辩证否定的方式促使着事物的不断发展。人对世界的这种否定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它本身就构成、包含并体现着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实质的唯物辩证法本身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 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3.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
【答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
(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①《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
②《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
③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
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社会过渡。
(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
①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
②俄国农村公社处在一个与西方古代公社解体时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
③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成功,必须借助一场俄国革命。
4. 价值评价的标准
【答案】价值评价的标准是指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人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的本质规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1)原则
在人的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质与量的统一
人的价值评价具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指人的活动结果的性质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判断人的贡献的有无,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人的贡献的大小。在人的价值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人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之间既可能一致,也不可不一致。对人的价值评价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要注意其物质贡献,人向社会所贡献的物质财富是他的价值的最直接的表现,但还应注意他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价值。
④现实和历史的统一
正确评价人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其作出整体评价,力求避免片面性,做到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
(2)评述
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人们未必都能自觉地直接按照需要去评价客体。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评价往往直接受到偏好、规范、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