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亨丁顿

【答案】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在其《气候与文明》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而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于相对贫困。

2. 商业中心

【答案】商业中心是指由许多不同类型的零售商业布局在某一地区而形成的商业集中地区。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3. 施吕特尔

【答案】德国地理学家,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认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论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方法论原理上来。著有《人类地理学的目的》、《早期中欧聚落区域》等。在研究方法上,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先区别出原始景观一一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然后探索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即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的变化过程。施氏在使地理学走向科学化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4. 旅游目的地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重点,所以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认识与旅游需求的内容有关,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目的地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断调整,目的地的管理重点和营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5. 乡土文化区

【答案】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具体指某一地方、区域的教育、科学、文艺等精神文化和某一地方、区域的历史遗迹、文化等。

6. 第四产业

【答案】第四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即以计

算机和通讯设各行业为主体的IT 业。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主要反应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无形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

7. 城市感知

【答案】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 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8. 索尔(苏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

二、简答题

9. 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

【答案】(1)国家间的联合趋势

一些国家为实现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的国家集团。例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2)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

一些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多与民族的构成、宗教信仰、历史等因素。例如①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②西亚的库尔德人问题,③印度尼西亚的东帝汉问题,④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⑤西班牙的巴斯克问题, ⑥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

10.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1)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金字塔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参观。

(2)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和其后的罗马帝国的兴起,各个城邦国之间公务、贸易、考察等活动频繁,促进了人们的旅行活动。

(3)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内盛行的到圣地麦加的朝勤活动,也对旅游活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13世纪以来,由于贸易的发展,旅游活动更加频繁起来。

(5)十五六世纪,“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人影响。

11.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

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

(1)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拉文斯坦推论指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

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2)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影响拉氏的迁移法则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如地理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些法则。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拉氏的人日迁移法则,如斯托福提出的“干预机会”理论。按照其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其实际意义是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一个遥远目的地各种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

12.人文地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大力面:

(1)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包括人地关系协调论、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或然论等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属性,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等经济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人口的生产与发展

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人口构成、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才等内容。

(3)经济空间发展与产业布局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与经济地域系统:第一、二、丫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4)社会与文化空间

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政治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民族与宗教地理学基本理论及空间分布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等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