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1)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①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采用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②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
a. 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b. 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的区别是,手段一目的分析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表征的方式即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比如,皮亚杰最初进行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无法完成任务,从而得出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而后续的研宄表明,使用幼儿较熟悉的情境,重新进行任务时大部分幼儿能完成“三山实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正是知识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的表现。
再比如,沃森进行的卡片选择任务,当使用抽象的字母与数字为材料时,大多数被试无法完成任务,而采用被试相对熟悉的饮酒与年龄作为材料时,许多被试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有些心理学家将顿悟说与试误说的争论也视为知识表征的不同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当被试无法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时往往使用试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当被试能够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整体了解时,则倾向于采用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邓克尔(Dimcker ,也译为杜克)进行的盒子实验中,功能固着(盒子作为容器)条件下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大大减少了。
③定势
定势(set )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问题解决需要的操作与先前的心理操作相似或相同时,定势有利于问题解决,而当问题解决需要的操作与先前的心理操作不同甚至相反时,定势不利于问题解决。
比如,陆钦斯水壶实验表明,当被试受到定势的影响时,会忽视一些问题的简便算法,而采用先前习得的相对繁琐的方法。这类现象在学生解数学问题时也经常出现,学生往往拘泥于一定的步骤或方法,从而忽视一些有创造性的、简便的算法。
④原型启发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原型对问题解决的易化作用。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的许多精巧发明的灵感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原型。比如,鲁班由于被叶子划破了手臂而获得了启发,发明了锯。声纳发明的灵感来自蝙蝠使用声音定位等。
⑤动机与情绪状态
a. 人的动机可影响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无疑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耶基斯一多得森定律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解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问题解决。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问题难度的提高,逐渐降低。
b.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⑥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等消极的人格特点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 简述发展心理学的聚合交叉研究设计。
【答案】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比较1995年6岁、7岁、8岁和9岁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然后,在1996年再次测量他们语言能力的变化。同样,在1997年重复以往的实验。也就是将横断和纵向设计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种聚合交叉式设计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
3. 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如下:
(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什么是观察学习? 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1)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