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活动起源于劳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在劳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而错综复杂的、丰富多彩的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②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手段是统一的,这是劳动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劳动活动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者和劳动手段直接合一的原始形式就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相分离,形成了劳动手段的私人占有,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即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这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二阶段。
③由于劳动者和劳动手段的分离必然产生对劳动者的奴役,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奴役达到了极端,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劳动要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达到和“返回”与生产资料‘、生产手段的重新直接结合,这就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2)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起点。
①逻辑和历史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劳动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
②人们只有从劳动及其历史演变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才能透过人类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线索,看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经过这样的历史阶段,而不能跳过这些历史阶段; 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上,只能形成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而不能出现别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
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要受到劳动活动发展的制约。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社会的解放。因此,科学的劳动范畴的确立不仅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2. 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是绝对有利的经济加速途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
③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
④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2)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①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
②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
③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④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⑤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联系也更为复杂,同时,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和冲突也更为突出。
3.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与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商品都是物质产品,但是物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因此说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是不正确的。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因此,只有以交换为目的生产才是商品生产。
4. 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
【答案】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
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认了事物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5.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正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仍是对客体的反映,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