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建筑大学设计学613设计理论1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威尔松•高夫美术馆
【答案】威尔松•高夫美术馆是由英国设计师齐帕菲尔德于1988年为一座旧楼所做的改造。这座美术馆由众多小空间组成。在空间的划分上,建筑师借鉴了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经验,利用大理石贴面的不间断墙壁创造出变幻复杂,既开放又封闭的不同展览空间,并利用空间造型与线条的变化,活跃了室内的建筑气氛,将众多小空间连接成动态的整体。
2. 第一国际大厦
【答案】第一国际大厦是一座56层高的塔楼建筑,位于美国达拉斯,建于1975年。建筑主体采用“工”字形断面的钢结构支撑,在内部还加入同样的斜拉交叉形钢结构加固,虽然整个结构体系非常简单,但却有效地减少了高层建筑所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筑外部采用统一而不间断的玻璃幕墙覆面,是一座禀承密斯风格的“玻璃盒子”式的高层建筑。
3. 《城市建筑学》
【答案】《城市建筑学》是阿尔多•罗西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书籍。他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认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有各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相似性城市”的主张。他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4. 红屋
【答案】红屋是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之一,位于英国伦敦郊区肯特郡,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红砖表面没有任何装饰,颇具田园风情。由魏布设计,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 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将材料、功能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二、简答题
5. 新建筑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新建筑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以下几点:
(1)近代西方的文化变迁比之东方活跃的多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新陈代谢时刻都在进行,到19世纪沐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的突变——一场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狂飙运动。
(2)在世纪转折时期西方社会,首先是西欧各国出现了文化方面的大震动、大转变,形成反传统、破旧3新的一代奇观。这次文化变迀席卷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哲学、美术、雕塑和机器美学等方面的变迁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经过这次文化变迁,西方国家进入了现代文明或现代文化的新阶段。尽管各方面的变迁并不平衡,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消除殆尽。此时西欧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产业革命,出现工业化的经济技术基础,可以谓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跨进了既有工业化又有现代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建筑全面创新的外部条件已经初涉
具备。
6. 比较分析赖特和密斯•范•德•罗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和成就。
【答案】赖特和密斯•范•德•罗都是20世纪著名建筑师,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都影响着20世纪建筑艺术的走向。
(1)设计理念的差异
①赖特对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更希望保持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他冲破盒子式建筑,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又有幽静隐蔽的特色,提倡有机建筑论,认为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其目标是整体性,建筑物不是机器,而是自然的东西。
②密斯•范•德•罗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他曾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认为“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在处理手法上,他主张“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的新概念,认为空间是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理性的、秩序的,而不再是开敞的或封闭的。
(2)成就
赖特和密斯•范•德•罗都是20世纪著名建筑师,都是现代建筑派四位大师之一,都积极探求新的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二者在成就方面的区别在于:
①赖特是现代建筑派中有机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强调建筑与自然或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利用新的工业材料与新技术为现代生活与生活美学服务。他把小住宅和别墅的建筑类型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②密斯•范•德•罗曾经开创出影响深远的“密斯风格”,探索出在建筑中直接运用和表现钢结构特点的建筑处理手法。他的“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的设计理念影响着20世纪的建筑师们。
三、绘图题
7. 朗香教堂平面图、立面图
【答案】
图 朗香教堂平面图
图 朗香教堂立面图
四、论述题
8. 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
【答案】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由于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主力,故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倾向最先在美国得到开花与结果。
①特点
a.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b. 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化。
②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