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946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2.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3.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4.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
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5. 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6. 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8.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答案】措:放弃,放下。
9. 愛其母,施及莊公。
【答案】施:,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答案】(1)识:记。
(2)厌:满足。
1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答案】作:兴起。
12.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答案】时:伺,窥探。
13.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14.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及: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15.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答案】懿:深。
遵:循,顺着……走。
16.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三、填空题
17.“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再”的意思是___。
【答案】两次
【解析】再:再一次,两次。
18.《七月》属于《诗经》“国风”中的____风,该地区在目前的行政区划中属于____省。
【答案】豳风;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解析】豳,也作“邠”,国名,在今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19.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四、综合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