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建筑理论综合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功能分区

【答案】在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使不同要求的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二、简答题

2. 简答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式的类型及其适用的公共建筑。

【答案】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适用于医院建筑、学校建筑和行政办公建筑等。

(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适用于展览馆、陈列馆、美术馆等观展类建筑

(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适用于体育馆、影剧院、音乐厅等场所。

(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适用于高层的宾馆、写字楼、多功能大厦等。

(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适用于文化宫、俱乐部以及大型的会议办公场所。

3.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有哪些?

【答案】集散广场, 活动场所, 停车场所 。

4. 简述空间的尺度与细部关系。

【答案】(1)空间的尺度感表现在参照物体与建筑的内部构件的比例关系上。

(2)人们观察空间时,尺度以及和人体相关的细部尺度(如踏步,栏杆等)作为参照物。来衡量空间的体量,以此体会到空间气氛的宏伟粗壮和亲切。

(3)细部尺度的设定影响人们对整体空间的感受,如在大的建筑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空间尺度产生变小的错觉,甚至使人感到简陋和粗笨。相反,如果细部处理过分细腻,也会因失掉尺度感而产生繁琐的感觉,因此注意尺度的推敲,把握控制与处理。

5. 简述集中空调系统优缺点。

【答案】(1)优点:具有服务面大,设备固定,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较低和容易消声的优点。

(2)缺点:机房大,风道粗,层高大等弊端,对高层建筑颇为不利。

6. 公共建筑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

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7. 简述室外空间环境组合的三个基本经验和看法。

【答案】(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三、论述题

8.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设计理念及空间组合?

【答案】设计理念:

(1)人. 建筑. 自然的内在联系。建筑作为人们对场地的清晰应答,使人们得以有意识地和环境建立共生关系。

(2)理性设计与地域性设计 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色的研究中。除了以庭院. 连廊等开敞式空间组织通风外,在建筑材料构造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与岭南建筑物理研究室合作,在屋顶设置可调式遮阳百叶,通过变换百页板角度,实现对遮阳的有效控制;利用柱廊与脱开的墙体来阻挡太阳光的直晒;采用低辐射玻璃及浅色挂石降低辐射热。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并达到节能的效果。

(3)少一些. 空一些. 透一些. 低一些”的设计思想,以实现这一特殊场所中人. 自然与建筑的共生。希望在曲线与直线之间,在实体与透明体之间,在东西侧不同的景观张力之间,人文馆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华工大校园文化的认知,营造出具岭南建筑特质的人文空间。

(4)人文馆强调建筑对整个环境的沟通与衔接。人文馆东西朝向,在面向东面的一侧有意设计成规整的平面,以对应历史形成的东湖湖岸的建筑风格,而面向西的一侧则借助园林的设计,和整个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建筑的南北两侧都退让出较多的空间做绿化休闲广场,不但使东湖和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而且广场利用地势产生“跌水”,水在建筑之间流动。

空间组合:

基地选择 人文馆置身于校园总体规划南北中轴线关系的控制之下;沿横向(东西),它又处于东西湖校园生态走廊的中心节点,两套系统的叠合,衍生出人文馆总体有机布局。逸夫人文馆按功能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展厅. 阅览室和报告厅,分别位于场地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呈“品”字形,开敞式的连廊把三个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洗手间. 钟塔等以辅助空间功能核的形式镶嵌在连廓上。使三大空间类型各自成体系,突出了建筑平面的理性特质。既延续了原教工俱乐部的院落空间,又很好地解决了各功能区的采光通风问题,表现出通透明快的岭南特色。

文馆内开放的交通体系。人们可以通过廊道. 桥梁,从东. 南. 北三个方向进行穿行,实现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 眺望平台. 叠级水池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

重要特质,它引导出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人们在此或信步徐行,或倚栏眺望,或驻足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