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68语文学科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1931年4月,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连载于上海《时报》4月18日至1932年5月22日,发表时题名为《____》,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答案】激流
【解析】《家》是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
2. 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
【答案】《雷雨》
【解析】曹禺一生创作甚多,他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一剧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这部剧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
3. 1932年9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____成立。
【答案】中国诗歌会
【解析】中国诗歌会是由左联领导、支持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由左联成员穆木天、蒲风、杨骚等人发起,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4. 鲁迅于1919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以____为总题的一组散文诗。
【答案】《自言自语》
【解析】《自言自语》出自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本篇最初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栏,署名神飞。鲁迅的《集外集拾遗补篇》共7章。
5.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____改编为同名四幕话剧,将原作中的次要人物____提升到中心人物的地位,并赋予她以中国传统妇女的性格魅力。
【答案】《家》; 瑞珏
【解析】曹禺的《家》,虽然改编自巴金的《家》,但描写重点己经转移。不仅从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开始努力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瑞压是曹禺塑造的全新的女性形象,已经将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因残忍的压抑而导致的心灵的扭曲,情感、心理、性格的病态荡涤干净,也小像惊方那样“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瑞环更是晶莹剔透的,充溢着“纯真”之气。
二、名词解释
6. 熊佛西
【答案】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目于农民。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7.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8. 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9. 都市风景线
【答案】《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娇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三、简答题
10.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答案】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
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女店员》里的齐母和《龙须沟》里的王大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习惯势力影响很深的家庭妇女,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想法和做法却截然不同。
(3)写了不少民族风味的戏剧,成功塑造出人物的民族性格
老舍早年研究过“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如从《方珍珠》里的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赵老头、程娘子,《全家福》里的李珍桂,《茶馆》里的常四爷、王利发、康顺子,《神拳》里的高永义、冯铁匠、高大嫂、高秀才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不畏暴强、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品德。
(4)戏剧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
在《龙须沟》《茶馆》等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串到底的事件和戏剧冲突,人物也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特别是《茶馆》,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多个,很难说谁是主角。这个人物有戏,出场表演一番,那个人物有戏,出场表演一番,戏演完了,便退居幕后或隐蔽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
(5)超高的语言艺术
老舍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幽默、讽刺、诙谐,善于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如《龙须沟》里开头的一段对话,寥寥数语,四嫂那心直口快、善良而急躁的性格清晰可见,小妞的委屈情绪也跃然纸上。
总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丰富着社会主义的文艺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