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二)13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三)26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四)38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五)50
一、名词解释
1. 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代太学
【答案】汉代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中央官学。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黔百家,定儒于一尊,于建元五年,即前136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即前124年置博士弟子。西汉博士以名流升任,东汉须经过考试,弟子入学,一由太常于京师地方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 一由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武帝时一年一考,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太学作为汉代的最高学府,统治者十分重视,形成了视学的传统。
3.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4. 经今古文之争
【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
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5.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6. 癸卯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张之洞拟定。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可分三段七级,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共25~26年。其中,小学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 中学堂5年(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了级)。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 实业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还设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及译学馆。
该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各自成系统,增加了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更周密完备,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癸卯学制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教育的形式,但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的精神。而且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所以它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7. 不愤不启
【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8. 朱子读书法
【答案】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 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十思考; 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 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J 解,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 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的日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二、简答题
9. 清末所创设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例举。
【答案】清末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洋务教育、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开办了不同类型级别的新式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中遍设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
①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逐渐从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②军事学堂。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主要有: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天津创办的军医学堂、湖北设立的武备学堂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