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80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则政政策利用变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则政政策包括则政收入政策和则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则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人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 非自愿失业
【答案】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3.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答案】资木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来加以论证。如图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
的
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 (k )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 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 的斜率为n ,而曲线f (k )在k*处的斜率为,故有。
图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4. 菲利普斯曲线
【答案】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 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如图所示。
图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二、简述题
5. 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理论怎样描述通过减税扩张财政的产出效应? 并予以简要的说明。
【答案】考虑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部门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之和,即总支出AE=c+i+g,其中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c=α+βy d ,y d 表不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 d =y-t+tr,其中t 表示税收,tr 表示政府转移支付,
因而可获得消费函数为。
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总是倾向于均衡水平,即总产出等于总需求:
变形解得:
由上述公式可知:
表明税收增加为
记为 时,国民产出减少。国民产出的变化与税收变化之比称为税收乘数,说明税收的减少会引起乘数倍的国民产出的增加。其作用机制是税收减少会使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进而使消费支出增加,这会引起有效需求的扩张,从而促使由需求决定的国民产出水平的增加。
6. 写出奥肯定律的表达式及其主要结论,并说明潜在产出的涵义。
【答案】(1)奥肯定律的表达式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问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f 为潜在产出,。u 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 为大于零的参数。
(2)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
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是: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的增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