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
A. 活动课程
B. 核心课程
C. 相关课程
D. 融合课程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就是考查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掌握情况。活动课程就是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传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活动课程的关键词是:活动教学,亲身经验,主动活动。核心课程主要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相关课程,就是说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课程不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把他们综合在一门课程当中的课程。融合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互相融合的,打破学科间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课程的知识融合合并在一起的课程。
2. 太平天国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 ( )
A. 政治性
B. 世俗性
C. 军事性
D. 宗教性
【答案】D
3.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答案】B
4. 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 )
A. 专任制
B. 导生制
C. 导师制
D. 辅导制
【答案】C
5. 《劝学篇》是由谁所作的? ( )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沈保祯
D. 容闳
【答案】A
6.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 )出现的。
A. 唐代
B. 汉代
C. 秦代
D. 周代
【答案】B
7. 教育测验运动和实验教育学在研究方一法上主要体现了( )。
A. 人本主义取向
B. 科学主义取向
C. 解释主义取向
D. 历史主义取向
【答案】B
【解析】教育测验运动,是指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先的考试制度己不适应当代的教育,所以对教育测验方法进行改革及对提高测验的客观性进行研究的运动,如智力测验、学力测验。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可见,教育测验运动和实验教育学都是追求用科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
8. 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
A. 量力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系统性原则
【答案】B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而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知识的惟一真实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惟一真实基础,因而他将直观性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
9. 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改革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为主体的“三分制”中等教育体系,试图消除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不平等,人力推动建立( )。
A. 统一学校
B. 国立中学
C. 中间学校
D. 综合中学
【答案】D
10.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 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 CIPP 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改革服务。
11.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 )
A. 自由与合作
B. 活动与主动
C.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D. 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