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109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新闻采访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开采访
【答案】公开采访是一种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在找到被采访对象之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寻求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
2. 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或者说,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3. 政治观点
【答案】政治观点,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4. 人物追踪采访
【答案】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一般来说,读者对名人的事感兴趣,但是否成为追踪采访的题材,关键是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关于普通人,关键也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具有追踪的价值,普通人的事也有不平凡处。人物追踪采访有两种类型:①单一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单一,采访起来较易; ②众多的人物追踪采访,这种采访,线索繁多,采访起来较难,要靠集体力量,一两个记者在短期内难于完成任务。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除了常见的新闻通讯外,还创造有组合式报道形式。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也是一个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事物。
5. 采访作风
【答案】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
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采访作风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和不畏艰险的作风。
6. 人物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日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人物专访属深度报道,主要采取谈话交流的形式,访谈是其主要表现形态。采访的地点不受限制。人物专访大都以事件为由头,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观点、精神风貌或事件的缘由,报道侧重点是从不同侧面深层次展示人物的特点。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具有可读性与亲和力。
7.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J 胜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新闻采访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采访者围绕着特定的采访目标,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把握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沟通了属于社会意识的新闻报道同属于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沟通了社会信息同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
8. 《上海报》
【答案】《上海报》是上海地区党组织办的报纸,1929年4月17日创刊。该报工作人员最初除画画(还兼任校对)的1人外,“只有1人专任编辑,所以编辑主任实际还兼任采访发行全部下作,后来人手虽有增加,但因内容的改进,仍旧感觉人手不够”。先后任过该报编辑的有李求实(伟森)、谢觉哉等六七人。
二、简答题
9. 追踪采访有哪些特点? 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追踪采访是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1)追踪采访的特点
①它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②追踪采访是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所进行的一种采访。例如,有些报纸设有新闻热线,欢迎读者反映情况,提供新闻线索。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追踪采访,并设专栏刊登相关报道。
③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而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2)追踪采访的实质
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新闻,多数表现为一次性的; 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问题,有一次性的,但多数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层层递进的,有头有尾的。这样的报道独具魅力,引人注目,符合读者的求新心理、好奇心理、悬念心理。
10.隐性采访的特征有哪些? 如何根据其特征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的特征及运用:
(1)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2)新闻事实周详。对于准备作正面报道的新闻,我们也可以采取隐性采访的手段,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通过公开采访进行正面报道,一般会取得比隐性采访更好的效果。但对社会不良行为的采访却正好相反,通过隐性采访抨击社会不良,进行舆论监督,效果远比公开采访为好。
(3)社会参与程度较高。新闻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神通广大。但这种神通恰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一一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从而使记者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的不良行为虽是在暗中进行的,记者的能耐再大,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也是有限的。
因此,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缺少社会成员的举报,隐性采访将失去最为重要的新闻源。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接收兴趣。
(4)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特殊性。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
(5)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在具体的采访中,记者会针对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身份去进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