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36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长期菲利普斯曲

【答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此时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货币主义者)提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胀率不太高,工人没有形成通胀预期的话,那么,通胀与失业确实会有替代关系,但物价变动和就业变动(从而失业率变动)的替代关系只会是短期内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于是,用通胀换取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就没有效果,政府如果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采取超过预期的通胀率的政策,使工资增长再次滞后于物价上涨,使厂商因实际工资下降而愿增雇工人,这样,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产生一定交替关系,这在菲利普斯曲线图形上表现为曲线向右上移动。

这样的过程不断继续下去,即工人不断形成新的通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移动,最终演变成1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之所以叫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于它表示,在长期内,失业与通胀间不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只存在于短期。

2. 交易理论

【答案】交易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被支配资产,并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其他资产,是为了进行购买。交易理论最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持有储蓄账户或国库券这类优于货币的资产,反而要持有通货与支票账户这类狭义货币。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采取了许多形式,这取决于如何把获得货币和进行交易的过程模型化。所有这些理论都假设,货币的成本是只能赚取低收益率,而收益是使交易更方便。人们通过权衡这些成本与收益来决定持有多少货币。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交易理论模型是鲍莫尔一托宾模型。

3. 持久收入假说

【答案】持久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VI.Friedman )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政府想通过暂时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与生命周期假说不同的是,持久收入假说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持久收入假说认为:

(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4. 货币需求函数

【答案】货币需求函数是指反映货币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式子。其中,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5. 累进税

【答案】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例如,假定收入高的纳税人为甲,收入低的纳税人为乙。甲缴纳的税收为t 1,收入为s 1; 乙缴纳的税收为t 2,收入为s 2。当t 1/s1>t2/s2时,则称这种税是累进税。

二、计算题

6.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答案】(1)经济均衡增长时,sf (k )=nk。

将s=0.3,n=3%代入,有:

解得:k=3.8。

(2)按黄金分割律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 (k )=n。于是有2-k=0.03,解得k=1.97。

即为与黄金律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

7. 假定在某个三部门经济中,初始均衡状态时的己知变量为:税率t=0.2,均衡收入y 0=1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

均衡收入。现在假设税率减至t'=0.1,政府减少购买10万元,即万元。求新的、税收变化量△T 和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BS 。

y=c+t+g

得均衡收入为:

解得:

则新的均衡收入为:

税收变化量为:

政府预算盈余变化量为:

。 ; 【答案】根据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三、简述题

8.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提出的背景按功能财政思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会减少政府预算盈余或增加赤字;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赤字。一般容易把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当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把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当成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预算盈余或赤字变动有时并不是由财政政策主动变动引起的,而是由经济情况本身变动引起的。经济衰退会使收入下降,税收自动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增加(例如,这时有更多人要领

,这就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经济高涨时情况则相反。这种预算盈余或赤失业救济金)

字的变动就与财政政策本身无关。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当作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②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情况相反。因此,单凭盈余或赤字变动还难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的性质。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C ·布朗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把既定的(或者说一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当作衡量或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意义

①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可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