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题库>中医病种题库

问题:

[单选] 疳气的发病机制是()

A . 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B .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C . 脾胃虚衰,津液消亡
D . 脾胃阴虚,津液内耗
E . 脾失健运,精微不布

血红蛋白尿见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肾结核。 蚕豆病。 血友病。 膀胱炎。 疳证患儿,见小便短少,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著,四肢不温。治疗宜选方() 五苓散。 真武汤。 防己黄芪汤。 金匮肾气丸。 五苓散合五皮饮。 正常尿液中pH值为() 1.5~3.0。 4.5~8.0。 7.35~7.45。 8.0~8.9。 9.0~10.0。 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 消食导滞。 健脾助运。 运脾开胃。 理气醒脾。 养胃育阴。 正常人尿量白天与夜间之比约为() 1~2:1。 2~3:1。 3~4:1。 4~5:1。 5~6:1。 疳气的发病机制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疳气为疳证的初起阶段,由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所致,以形体略瘦,食欲不振为特征;疳积多由疳气发展而来,属脾胃虚损,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证,病情较为复杂,腹大肢细是本证的典型体征;干疳为疳证的后期表现,由脾胃虚衰,津液消亡,气血两败所致,以形体极度消瘦,精神萎靡为特征,常病涉五脏而出现种种兼证。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