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论述题

1.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基本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理由如下: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小可能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

(2)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

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己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 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 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

(3)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

(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

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这是因为:

①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

②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价值的增长任然是通过劳动,那种认为通过知识实现价值,主张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是没有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2. 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必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它表明资本主义己无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要用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卞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的不断积累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在客观上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很高的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3)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与克思在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最精辟而辩证的论述。

3.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①相对中有绝对,仟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

②绝对真理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