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88美术史论通识之美术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雕塑

【答案】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从本质上讲,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多维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雕塑具有三度空间实体性,可以如实再现在三度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它既诉诸于视觉,也诉诸于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实体性特征使它具有绘画所没有的体量感。

2.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六法”的具体内涵有:①“气韵生动”,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兀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艺术家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

3. 南北宗论

【答案】南北宗论是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二、简答题

4. 简论美术创作中的题材。

【答案】(1)题材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题材是指美术创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题材应该是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者事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对观赏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且不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照抄照搬。因此,美术创作者必须对生活中的素

材进行提炼,从中灌输自己的思维,采用虚构、概况等多种表现手法,让素材富有感染力。

(2)题材的表现

在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其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从风景画来看,风景画一般描绘室外自然景物。由于创作题材的来源不同,风景画有不同的内容。就人物画来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历史人物,在创作时都离不开所描绘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的人物画应该能表现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期内的人物气质特征。

(3)题材的运用

美术创作中,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特色的题材。只有这样,美术作品才不至于流域俗套,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底蕴。

5.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6. 简述宋代风俗画的发展状况。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汉代就己出现,至两宋方呈现繁荣局面。

(1)宋代风俗画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绘画的商品化促进以民间画工为创作主体的风俗画繁荣出现。宋代经济发达、都市发展,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绘画己不仅是少数人的雅玩和收藏,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两宋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绘画市场,民间画工人才辈出。

②宫廷画家参与风俗画创作,高超的技艺推动民间的创作,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

(2)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①宋代风俗画以贴近生活的广泛题材,生动再现两宋的社会生活。宋代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包括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全方位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

②“写真”、“尚趣”是宋代风俗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满足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百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③宋代风俗画综合展现出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宋代风俗画不同于传统人物画背景多留空白的做法,而将人物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之中,人物与环境之间协调一致。

(3)两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

①北宋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汁梁繁荣热闹的都市风貌和汁河两岸的景物风光,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

②南宋时期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供年节装饰的节令画进一步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篙的《货郎图》,这幅画描绘了农妇携带幼童兴致勃勃的围观货郎担的情景,形象自然生动,是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之作。

7. 简述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答案】(1)联系

①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得以丰富和补充,使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和培养; 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艺术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

②艺术批评影响艺术欣赏,它对艺术欣赏起理论指导的作用。如对于作品优劣的评价,是非的判定以及各门类艺术形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都可以帮助艺术接受者提高鉴赏能力,引导接受者的鉴赏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区别

①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作活动。

②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