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1301,101国际关系理论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各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印度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之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亚非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事实进行挑拨作了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之后亚非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获得了良好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3. “铁血政策”
【答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傅斯麦的执政策略。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王室和容克地主的势力。他认为当今的重大问题己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他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又不超越危险的界限,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铁与血”的方式于1871年1月18日统一德国。
4.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
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5. 国际联盟
【答案】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6.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指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小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就磋商14个月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于10月8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间将在巧年内逐步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和诸多的关税壁垒,并废除目前实行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开放墨西哥的银行,电讯,保险及证券业,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加入竞争和投资,包括建立全资子公司,三国同意对所有北美地区的金融公司给予本国同样的待遇; 采取措施防止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公司为逃避美国的关税而将商品经由墨西哥运往美国,三国就原产地问题作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非缔约国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缔约国内设厂,再把本国产品在这些工厂内加工而享受免税待遇进入另一个缔约国; 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以解决涉及环保标准的商业纠纷; 保护版权,专利权及商标权等。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从1994年1月1日起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宣告形成,该集团拥有3.6亿人口,总消费能力达6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美国利用加,墨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扩大出口与投资; 有利于确保墨西哥产品美加市场,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 有利于加拿大把贸易扩大到整个美洲地区,进一步打入拉美市场。
7. 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指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
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个经济互助组织。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1月25日发表了有关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公报指出了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必要性及其宗旨、活动原则。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基础,扩大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后来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忽视甚至践踏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和主权。经互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经济集团,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直接同苏联的计划经济和经济发展挂钩,受其制约。经互会成员国同世界经济发展脱节,在某种程度上有碍于东欧国家经济的发展。
8. 三国轴心
【答案】三国轴心是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反共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英美特殊关系。
【答案】(1)“英美特殊关系”的来源
“英美特殊关系”一词最旱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文献,用来描述两国战时结成的亲密同盟合作关系以及规划战时英国的对外政策。一般认为丘吉尔和罗斯福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缔造者,是丘吉尔创造了这一短语,并使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2)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英美特殊关系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两国相似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的联系紧密,进一步密切了英美合作关系。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和法西斯共同威胁的消失,英美关系一度松弛。1945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实行租借法案。1946年8月,美国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拒绝参与英国的核武装,并停止了与英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合作。遏制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和冷战的到来,使英美两国关系又在新的利益基础上重新确定下来。一战后,丘吉尔根据英国实力日益衰落的现实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提出了旨在谋求继续保持英国大国地位的“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基石和重点。战后英国第一届艾德礼工党政府推动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3)英美特殊关系的影响
英美特殊关系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在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关系的处理中,坚决站在美国方面,执行联美抗苏的总方针; 同时极力影响美国的政策,不失时机地在美苏之间充当调解人,使双方关系不至于过分紧张。通过这种方法,英国加强了本国的国际地位,以有限的实力对国际事务施加了最大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