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不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既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2.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及其主要题材。
【答案】(1)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说铁骑儿”是宋代“说话”类别之一,大抵为讲说战争故事,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主要题材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
①说唐系列
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人唐秦王词话》的故事,由“李公子晋阳兴义兵,唐国公关中受隋禅”起,到“唐太宗渭水立盟,李药师阴山奏凯”止,描写了李世民征伐群雄,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它以回为单位,每回开头有诗、词或赋体韵文,接着是四句诗或上下对句,然后进入故事,一回结束时又有四句诗,并有明显的“扣子”的痕迹。叙述故事以散文为主,间有七字句和攒十字的唱词,而以七字句为多。唱词与说白连用,起着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人物开脸、绘景状物或者渲染气氛的地方,常常用“赞”,长短不等,句式也较灵活,与现代说唱长篇大书的艺术特点大同小异。
②说岳系列
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主要写岳飞出身,立志精忠报国,驰骋沙场,身先士卒,驶勇无比,卒被秦桧陷害,死后显灵,秦桧冥司遭报以告慰岳飞忠魂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善良的愿望。此书结构完整,编年纪事详实,对后世有关岳飞题材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深远。
③说杨系列
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品是: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写杨门一家几代人前赴后继,忠勇卫国的英雄事迹。作品在着重表现激烈民族矛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表达了人民群众要求抵御外患,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理想和愿望。语言通俗朴素、生动活泼,风格粗犷豪放。但其情节的安排尚欠妥帖,形象的塑造也稍显粗糙。
3. 简论明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答案】明代的俗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明代文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①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首先,传统压抑通俗文化的政策遭到破坏。明初虽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帝王出于享乐的需要,对戏剧、小说等都有浓厚兴趣,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大臣、文人名士也都开始爱好俗文学,这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俗文学的价值得到肯定。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他们都赞扬民间歌谣,李梦阳还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后来,李赞、袁宏道、汤
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结合在‘起,自然地促进了小说、戏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②小说创作的繁荣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章回小说交相辉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 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新的变化。
③戏曲创作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明代中期以后的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土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他们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 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 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了小同流派争奸斗艳的局面,创造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黄金时期。南戏传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北曲杂剧的蜕变,使杂剧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重新焕发了光彩。
(2)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①对文学情感特征的高度重视。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俗文学一般都“绝假纯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往往成为主情论者的“样板”,于此加深了他们对于文学情感特征的思考和认识,并以此来作为批判“假文学”的武器。
②对文学“虚”“实”关系的清晰认识。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筑在诗论文评的基础上,重在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而戏曲、小说与诗歌、散文不同,‘已们描绘的故事与人物大都是虚实相间、真幻互出,多有艺术虚构。
③对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初步关注。宋元以前,由于长篇叙事作品并不发达,故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也比较缺乏。明代戏曲、小说的繁荣,促使人们对于有关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的问题予以关注。比如土世贞评《琵琶记》云:“各色的人,各色的话头,拳脚眉眼,各肖其人,好卫浓淡,毫不出入。”
④对文学语言通俗易懂的注重。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张旗鼓地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是随着白话小说的繁荣而兴起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就突出了“通俗”两字。明代文学家对于语言通俗化的注重,不但对当时俗文学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特别是晚清文学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