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76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2.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仟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4.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二、简答题

6.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

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7. 分析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答案】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真理观用真理的有用性代替了真理的客观性,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在于它是否有用,而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并取得成功,当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谎言、谬论诡辩、欺骗等等,对于某些认识大有用处的,然而它们绝不是真理,而是谬误。可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错误的。

(2)凡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有用性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8. 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答案】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体现在如下方面:

(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 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 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9. 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a.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b.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