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艺术与设计学院622美术史论A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宁懋石室画像的艺术特征。

【答案】宁愈石室画像,北魏线刻,于河南洛阳出土。其艺术特征是:

(1)用石材雕筑成一悬山顶木构形式的房屋,石室的内外壁上以阴线刻着人物画:门外二侧线刻二武将,山墙内外线刻出行、危厨、孝子故事,室内正壁刻三贵族人物画像,每人或回首、或拈莲花或玩鸟,均有一侍女陪同,形态雍容大度,动态刻画细微。

(2)画中布满山石、树木,有著“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的特定时代的装饰风格。

(3)画中人物多秀骨清像的面型,这类人物在面部表情上虽未见更多著笔刻画,但彼此的不同身态、不同动作之间自有一种情意上的联系。环境刻画具体生动,是北朝晚期成熟的作品。

(4)正壁3位贵族像,当系宁氏己故之亲族,己脱离了类型化的表现,其形象饱满,神态飘逸,在举止动作间,表达得也十分细腻,技法之纯熟已能预示出隋唐人物画即将取得新成就的前景,与其他画幅在绘画水平、画面处理上相比,有著较大不同。

2. 简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特点。

【答案】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出土于甘肃省半山遗址而得名,为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为成功的造型之一。

(1)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2)半山类型彩陶的代表器型是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外轮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

(3)半山彩陶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葫芦形纹、大圈纹等等,也有变体的蛙纹。色调和谐热烈,不像马家窑类型的纹饰那样整洁繁褥,但却更加粗壮浓烈。

(4)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 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3. 宋代绘画繁荣兴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宋代绘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宋代绘画繁荣兴盛主要表现在:

(1)在绘画内容上,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当时汉族与外族间的关系在绘画中也

得到了反映。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2)在艺术技巧上,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十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3)在作画群体上,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人直接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提高在某一阶段上也有促进的作用,他们对于笔墨诸因素的艺术效果的重视与有意识的追求,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4)以院体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繁荣,宫廷绘画的发展达到极盛。在宋代,宫廷绘画承载着宣传教化、笼络重臣、粉饰太平的主要功能。宫廷画家在艺术上必须附和帝王的审美趣味,因此,宫廷绘画的主要表现风格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 赋色浓艳,华贵富丽; 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宋徽宗赵佶为典型代表。

(5)以表现自然情感的文人画的兴起。科举制提高了整个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举进身的文人力图强调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将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将绘画看成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绘画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等为题材,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绘,艺术上主张宁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风格。米氏父子、苏轼等人即为典型。

4. 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

【答案】青花是呈白地蓝花效果的釉下彩绘瓷,运用氧化钴料作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装饰图案,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绘和运用钻料,是它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关于青花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与宋代,因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青花瓷是在对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金沙塔基进行发掘时发现的青花瓷片。但其它所见实物不多,因此青花开始流行可能是在元代中期以后,总之,元代后期青花瓷已达到成熟阶段。绘花用毛笔作画,随心所欲,取材较广,因此青花的装饰内容极为丰富。

至明代,青花瓷已成为陶瓷重镇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它的产量大、品种多、艺术性强。由于明代青花瓷在前后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彩绘原料有别,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特性。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大件器物居多,装饰注重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节,图案简朴,青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深蓝浓艳,总体风格为浑厚而凝重。

明中期成化年间,青料用江西产的平等青色,使得青花呈清亮爽目的淡蓝色,纹饰一改早期的洒脱豪放而渐趋工细、规矩,形成了淡雅、柔和的风格。明末的嘉靖时期,烧制出巨型瓷器,用色采用几经淘洗的回青料,色彩艳丽,纹饰繁褥重复堆砌,出现奢华臃肿的面貌。

总之,青花瓷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深受人们喜爱,青花瓷器运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

族特色的瓷器。

5. 简述“扬州八怪”的艺术特色。

【答案】“扬州八怪”是指清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有郑燮、金农、黄慎等人。他们在商品社会的生存竞争中,烙守文人的文化情操和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绘对象,除了表现诸如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通过题诗写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艺术上,扬州八怪发挥水墨特长,以简括手法塑造物象,笔墨纵横,锋芒显露,直抒胸臆,打破了成法约束,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恽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这些画家形成了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文人写意画。

6. 简述五代时期花鸟画风格中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答案】“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评价的是五代、北宋花鸟画的两大画家,即南唐徐熙和西蜀黄筌的绘画风格。

(1)黄筌是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擅长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黄筌继承了唐代花鸟画的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交融,几不见勾勒笔迹,情态生动逼真。因他长期供奉内廷,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

(2)徐熙是五代南唐的杰出画家,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的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谈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其作品,“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被来人称为“徐熙野逸”。代表画作有《玉堂富贵图》、《雪竹图》等。

7.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特征。

【答案】宋代院休花鸟画强调深入观察动植物形象情状,讲求“形似”,重视“法度”,亦提倡新意、巧思与诗情,形成了精深完备、“高洁为工”的风格特征。宋代院体花鸟画中既有精工富丽、设色浓重,表现宫廷中奇禽名花的黄氏体,也有清淡疏朗、淡彩着色,描写败荷亮雁的崔白体,但都下细写实、精妙人微。

8. 吴道子的绘画技法有何特点?

【答案】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在释道人物画上成就突出。他以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人物衣褶,圆转而有飘逸之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其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之后一种更加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后世谓之“吴装”。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