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14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动趋势是什么。
【答案】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各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例变动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动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以下两种重要的趋势:
(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2)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次、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首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而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则持续增加。
总的说来,劳动力的部门构成与产值的部门构成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时间和速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提高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幅度。
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3)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不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4)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主要有:
(1)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 转变为了W-G-W , 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日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2)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则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一式。
4. 什么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案】(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之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
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③固定资本的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二、论述题
5. 结合反全球化运动现象论述全球化的二重性。
【答案】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一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但全球化同样会带来反面效应,进而导致了反全球化运动在一些地区的兴起。总体来说,全球化呈现明显的二重}h}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享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aVIF 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
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