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浪漫主义戏剧
【答案】新浪漫主义戏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现代戏剧流派。新浪漫主义戏剧热衷于表现浪漫的传奇故事,描绘富有冒险精神的戏剧人物,渲染神秘隐晦的戏剧氛围,追求奇异怪诞的艺术美。五四时期,中国剧坛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戏剧流派,致使新浪漫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流派分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戏剧,因此人们将此时期引进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多种戏剧流派统称为“新浪漫主义戏剧”。
2. 文学研究会
【答案】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一、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3.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4. 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
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5. 新秧歌剧
【答案】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己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6. 《雷雨》
【答案】《雷雨》是曹禺创作的话剧,它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载于《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剧作主要讲述的是资本家周朴园为结婚而赶走被他引诱并生下两个儿子的女佣之女梅侍萍。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女四凤。多年以后,周朴园丧妻又续娶繁漪,生子周冲。繁漪婚后处于极度苦闷压抑中,与周之长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鲁贵、四凤进周府帮佣,周萍则移情四凤。远在他乡帮佣的侍萍前来探亲,巧遇周朴园,并惊悉周萍、四凤兄妹乱伦,痛不欲生。周萍被迫决定携带己怀身孕的四凤出走。繁漪极力阻止无效,绝望中当众公布与周萍之乱伦关系,周朴园亦被迫公开了侍萍的身份。四凤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打击,意外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亦遭电击,周萍开枪自杀,繁漪、侍萍先后发疯。剧作情节曲折生动,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自然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精确,富有动作性,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7.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8.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9. 《倪焕之》
【答案】《倪焕之》是叶圣陶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10.《咀华集》
【答案】《咀华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书中,他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二、简答题
11.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分析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答案】(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l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力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十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不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