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派
【答案】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文学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国外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
3. 《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4. 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
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5.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6. 新秧歌剧
【答案】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己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7.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8.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9. 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10.《画梦录》
【答案】《画梦录》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于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录《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话》等十九篇。内容多反映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郁闷感伤的情怀,文笔优美,音调柔和,色彩绚丽,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二、简答题
11.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1)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小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小满的一种自我解嘲。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 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
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日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白险的日常用语; 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